近年来,兰州新区检察院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中心大局,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加强综合履职,做到打击与保护并重,监督与服务并举,扎实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提质增效年行动,为实力新区、美丽新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服务“一带一路”等3篇经验材料被最高检专刊、省委《甘肃信息》、《检察日报》采用推广,1件案件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1件案件被评为全省高质效案例。
严厉打击犯罪,为企业发展注入“安心剂”

把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做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前提和基础,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有力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从严从重办理了杨某某等4人涉恶犯罪团伙案件。依法严惩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起诉541人,办理了全省首例破坏加油站计算机信息系统案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张某某等6人重大责任事故案。全力维护经济金融秩序。严惩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起诉113人。依法严惩金融领域犯罪,起诉64人,追赃挽损126.05万元。严厉打击电信诈骗、帮信等突出违法犯罪,办理缅北电诈案件18件。全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对涉企人员不捕53人,不诉251人,开展公开听证100余件。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中,坚持正确意见,得到新区党工委高度肯定,既维护了经济秩序,又提振了市场信心。
强化法律监督,优化企业发展法治“软环境”

聚焦经济增长、企业发展,以高质效履职全力打造安商惠企的良好法治环境。对标项目建设需求,扎实开展“包抓联企业”活动。实地走访重点项目和企业1176家,帮助安泰堂等企业解决问题18件。穿透式监督行政机关为13家商砼企业办理了国有建设土地使用权证。以预防企业内部腐败、保护企业权益等为主题,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130场次。对标招商引资需求,净化优化市场经营环境。监督立案13件、撤案11件,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8件,有效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对违规注销工商登记、涉破产企业执行程序等开展了两项类案监督。对标科技创新需求,积极保护新质生产力发展。联合经济发展局等5家单位制定《服务保障新区“专精特新”企业的意见》,与中川机场海关签署《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备忘录》,在化工产业孵化基地设立知识产权检察联络点,以制发《工作提示函》的形式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加强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
依法能动履职,打好涉企问题治理“组合拳”

着眼诉源治理,坚持以案促治,强化一体履职、融合履职,切实推动涉企问题系统治理。有效融入区域综合治理体系。对在办案中发现的行政监管不严、贷审流于形式等问题,向行政机关和银行发出检察建议202份。聚焦乡村振兴,联合农林水务局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违法问题专项整治,针对违规销售种子和农药、废旧农膜污染耕地等问题,督促30余家经销商依法依规经营。数字赋能基层“智”理。开展“空壳公司”专项治理,督促行政机关清理、注销违规企业1815户,挽回偷漏的税款1196万元。自主研发 “网约房专项治理”监督模型,发现网约房经营不规范及行政监管漏洞等线索144条,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全面落实网约房经营“五必须”。坚持依法平等保护,用心维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加大新业态劳动纠纷案件监督力度,与党群工作部等5家单位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协作机制。办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12件,起诉9人,为760余名农民工追回工资990余万元。同法院等3家单位建立民事支持起诉协作机制,支持起诉72件,帮助弱势群体追索劳务报酬150余万元。
优化工作方式,聚焦助企纾困“出实招”

坚持守正创新,紧紧围绕新区实际和企业发展需求,持续升级检察护企工作举措。聚焦“一带一路”需求,出台《为外向型经济提供检察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积极发挥综合保税区检察室作用,主动对接国际航空港、跨境电商监管中心等对外开放平台,加强法律监督和服务。有效协调解决了中冶天工、海翔生物科技等企业的合理诉求。优化涉企检察事项受理机制。建立营商主体控告申诉“绿色通道”,优先受理营商主体投诉和维权。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在综治中心挂牌成立“公益诉讼举报中心”,拓展了涉企事项的受理与反馈渠道。加强协同联动,形成守护企业发展合力。建立府检联动机制,《府检联动召开法治协同工作联席会议》信息在检察日报刊发。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消费领域公益诉讼赔偿金管理制度,率先制定碳汇购买指引,为涉诉企业认购碳汇提供了制度依据。牵头与法院等3家单位制定《兰州新区“一站式”办理轻微刑事案件实施细则(试行)》。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共同谋划、守护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